节气特点
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意味着冬季的起始。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《景岳全书》中,针对霜降养生补充:“霜降后,天寒日甚,宜养阳守静,忌耗散阳气”。
随着气温逐渐下降,寒气愈发深重,大地生初霜,此时养生也需与大自然的变化同步,借助秋季肃降之金气,使人体的阳气收于内,精气敛藏,同时注重滋阴润燥,为来年生发之气做准备。
养生·观起居
民间常有“春捂秋冻”之说,这是针对初秋时节,过早的增加衣物确实容易出汗,受风后容易感冒,“秋冻”适合青壮年或体质较好的人群,而对于体质较差、患有基础疾病、老年人和儿童则更应跟着气温变化,及时增减衣物,防寒保暖,尤其是双足部、腹部,夜间睡觉也要盖好被子。
今年上海地区初秋一直气温较高,容易导致体内积蓄内热,若恰逢气温猛降,容易内热外寒,从而生病。
运动方面首选户外运动,在秋季的天空下可以感受到大地的辽阔,呼吸含氧量丰富的空气也能让人心情愉悦。可选择超慢跑、散步、快走等,有运动基础的也可以进行中高等强度的跑步、骑行等,但是需要注意不要在夜间进行,否则容易出汗伤阴,引起失眠等。
养生·观饮食
清代《遵生八笺》提及“霜降宜滋阴润肺,多食梨、蜜、银耳之属”,
霜降过后即立冬,这个时节的进补养生很重要。推荐多吃一些当季的食物,霜降时的食物功效选择需要注意“清润秋燥,兼顾收敛”。可以适量吃一些柿子和雪梨、白萝卜,清热润燥、生津止渴,针对霜降仍存的“秋燥”,缓解口干舌燥、咽喉干痛、干咳少痰等症状,尤其适合今年秋季前半段整体气温偏暖导致的“燥而不寒”的状态。
针对秋季“燥扰心神”导致的心烦、失眠、口苦,也可以吃一些茭白,清热除烦,茭白的清润之性可疏导郁热。肉类可以选择鸭子来滋阴补虚:鸭肉本属“滋阴之品”,能补充秋季耗损的阴血,改善面色苍白、头晕乏力等秋季虚损表现。这个季节的大闸蟹也很鲜美,但是脾胃虚寒的人要慎食,可能会引起腹泻腹痛等。食蟹可以搭配一些黄酒等温热性质的食材和饮品,以平衡阴阳。
养生·观穴位
1.太溪穴
可先用热水泡脚半小时左右,用拇指按揉本穴,以感觉酸胀为度。每次按揉2-3分钟,每天1-2次。可缓解口燥咽干、眼目干涩、五心烦热等症状。
2. 照海穴
用拇指指腹按揉,每次2-3分钟,每天2次,按揉时可配合做“吞咽动作”,增强利咽效果。
养生·治未病
秋天是各种情志疾病的高发期,霜降后日照时间缩短,人体血清素分泌减少,褪黑素失衡,易诱发或加重抑郁情绪,中医称为“秋郁”,属“情志病”范畴——秋季“肺金当令”,肺主“悲忧”,阳气收敛若不畅,易致情志郁结。应保持良好的心态,通过聊天、运动等方式宣泄积郁之情,培养乐观豁达之心,是养生保健不可少的内容之一。
诚利和配资-配资实盘开户-配资公司平台-专业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